项目类别:其他
项目周期:0 (工作日)
技术要求:
项目预算: (元)
在2025新年伊始,对于这两年多来的救市,我发现有很多朋友都多少感到麻木、迷茫:
不知道政策还能否出到大家相信为止?政策还有用吗?
先说我自己的看法:
政策当然是有用的,但之所以不是立马就扭转,这是因为整个房地产市场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,也即新老周期的交替。
刚过去的2024,多个重要会议也都在反复强调:“要加快推动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”、“适应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”。
也就是在这种新转变下,政策刺激才出现了长尾效应。
所以,今年的救市,我认为仍然值得期待;
并且,今年也将成为推动房地产市场完成扭转的关键一年。
很多人可能没仔细想过:
为什么这几轮救市下来,虽然说量在价先,但即便成交量蹭蹭涨,房价也很难见涨呢?
其实是因为,在房地产转型迭代到新周期前的这个阶段里:
有很多因刺激政策入场的购买力,并不单单是为了买房,而更多是为了换房,这也就导致,有一些着急换房的业主,一开始先是挂牌了自家的房源,又在政策的刺激下选择了降价压缩成交周期;而每一轮救市都是换房者先有反应的话,二手房的价格就必然还会继续产生震荡。也因此,二手房市场成交呈现出来也就都还在以价换量,对于推动楼市进一步回暖反而形成了阻碍。所以对于各城市来说,要让房地产市场真正回暖,政策就不可能一蹴而就,而是还要持续性的刺激带动。
一边是需求萎缩+转变,一边是供给出现分化,也就导致供需出现扭转的时间要更长一些过去房价之所以上涨得快,主要是有两个红利基石在后面做支撑:第一是人口出生率,第二是居民端的负债水平。而当下这个阶段,这两种红利不敢说完全消耗殆尽,但也确实接近见底。所以需求端会萎缩一部分很正常。但更关键的,还在于供给出现分化的情况下,需求也出现了转变。2023年底,双轨制的推出就是一个转变的标志。有数据显示,截止2025年结束,保障性住房要建到870万套;这意味着,有很大一部分刚需未来将被保障房和租赁市场分流,商品房的绝对需求人群也就从刚需逐渐转变为了改善和置换。而当初更多为了匹配刚需而滞留的库存,现如今已经很难再匹配上改善的需求后,也就只能依赖降价的方式去解决。因而,在“好房子”铺开的过程中,房价的上涨也就只能是循序渐进。另一方面,也正因为双轨制的推出,地方现阶段在进行收储去库存的操作时,也就会更考虑地段以及进行成栋收储,反而拉慢了进度。
所以你也就会明白,为什么我们最近要这么大力度去推进化地方Z。比如发放超长期国Z——对冲土地收入锐减的风险;再比如用地方专项Z收购闲置土地——让市场的增量得以严控;目的,都是为了在平稳城市Z务的同时,又能最大程度地为当下的调控释放出时间、空间;让城市有能力也有时间完成房地产供给侧的改G,加速推动城市完成房地产的迭代、迈入新周期。总之,现在就是两个新老周期交替中间的过渡期,而我们要做的、能做的也就是未雨绸缪,对未来的楼市先有个基础的判断。最根本的,就是去看这个城市的迭代能力如何?房地产转型成不成功?也就能去判断这个城市的房价还有没有未来。
这里,我也简单跟大家分享3点判断的方法:
去看这个城市的新房市场,有没有完成对改善需求的匹配
说白了,就是看这个城市有没有地王或日光盘出现。比如2024的最后一个月,深圳、杭州、北京、成都都出现了总价地王,说明这些城市的土地依然具备高价值;还有新盘的热销,深圳、上海、郑州、广州也都在年末出现了日光盘,一来带动了区域板块的热度,二来又增加了大家对这座城市的信心,同样是积极的信号。
去看这个城市的二手房挂牌量有没有收窄
要知道,二手房市场本身就是楼市价格的锚点。但在当下周期,换房群体才是购买主力的情况下,也就是说,只有二手房的挂牌量得到了一定抑制,才能不重蹈二手房市场以价换量的覆辙,真正做到稳定周期,实现购买力人群的转变。
去看这个城市是如何盘活存量市场的
这里说的盘活存量,并非是简单的去库存,而是还要看有没有对未来保障房的落地完成托底。比如通过以旧换新、收储,又或是最近加码的城中村旧改等等;你会发现,这些动作都是在解决库存压力的同时,又实现了往市场里导水的目的,从而又进一步推动完成房地产新型供求关系的迭代。所以截止目前,如果你发现以上3点,你所在的城市或者你关注的城市就出现了其二,那么就是值得关注起来的城市。
邮箱:
电话:
地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