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西省培训外包公共信息管理平台
首页 > 外包项目 > 其他>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建设的必然性

其他

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建设的必然性

项目类别:其他

项目周期:1 (工作日)

技术要求:

项目预算: (元)

项目描述

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加快了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的建设。

2021年,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《“十四五”循环经济发展规划》,提出到2025年,我国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,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基本建成,主要资源产出率比2020年提高约20%,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、用水量比2020年分别降低13.5%、16%左右。2022年1月,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印发《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》,提出完善绿色消费激励约束政策,提升绿色低碳产品在政府采购中的比例,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对智能家电、绿色建材等消费品予以适当补贴或贷款贴息。到2025年,绿色低碳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要大幅提升;到2030年,绿色低碳产品成为市场主流。2024年3月13日,国务院正式印发《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》,明确指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,结合各类设备和消费品更新换代的差异化需求,依靠市场提供多样化供给和服务。2024年7月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印发《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》,首次对绿色转型作出系统谋划和全面部署,明确了总体要求、主要目标、实施路径,协同推进降碳、减污、扩绿、增长。2024年8月,国务院办公厅印发《关于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意见》,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成覆盖各领域、各环节的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,主要废弃物循环利用取得积极进展,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年产值达到5万亿元。

存量经济时代奠定了资源化利用的来源基础。

在增量经济时代,我国的资源消耗量快速增长,钢铁、精炼铝、精炼铜等多种资源的需求在全球占比均超过50%,居全球前列。在存量经济时代,随着循环利用体系的不断完善,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规模不断扩大。2023年,我国废钢铁、废有色金属、废塑料、废纸、废轮胎、废弃电器电子产品、报废机动车、废旧纺织品、废玻璃、废电池(铅酸电池除外)等十类主要再生资源回收量约为3.76亿吨,比2017年增长33.3%,年平均增长4.9%;回收总额约为1.30亿元,比2017年增长72.0%,年均增长近9.5%。资源化作为存量经济时代中的增长变量之一,或将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。

国际市场需求拓宽了资源化利用的渠道及前景。

2024年,欧盟委员会公布《包装和包装废弃物指令》,从2030年1月1日起,所有包装必须是可回收的(可回收成分低于70%的包装将被视作不可回收),否则不得投放市场。包装生产者缴纳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(EPR)费用将根据可回收性评级进行调整。2023年7月,欧盟委员会发布了一项关于报废车辆(End-of-Life Vehicles,ELV)的法规提案,该提案要求新车应包含至少25%的再生塑料。国际能源署(IEA)发布的《全球关键矿产展望(2024)》报告指出,锂、镍、钴、石墨、铜、稀土元素等六种重点矿物的供给可能无法满足需求,供应缺口将会出现。到2035年,全球铜的供应量将只能满足预计需求量的70%,锂的需求预计达50%。因此,建立资源回收利用体系迫在眉睫。


联系方式

邮箱:

电话:

地址:

文章评论

表情

共 0 条评论,查看全部
  •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,赶紧来抢沙发吧~

热线:17607947778

时间:8:30 - 18:00